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2期】2008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飄流在失去座標的潮洋中
美國民主黨初選傳達出來的社會與教會動態

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嗎

在綠色潮流中
不會朽壞的冠冕
潮汐
《基督的十架最後七言》
尋訪六十年前(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艾略特(T. S. Eliot)

 

人與自然在綠色潮流中

 ◆ 張力揚

  可能是受到高爾的影響吧,大家似乎已接受氣候變暖的事實。這一年來各媒體經常有專題討論一些能源與環保的事,報導世界各地及本地的新作法、解決問題的新創意、新科技及生態狀況等等。

  台灣行的啟發 今年3月底回了趟台灣 ,除了體驗到大選後的熱情,看到滿街的大車小車摩托車外,也感受到台灣對生態環保的熱忱:

  在街上見到醒目的抗暖化、減碳(CO2)與節能的標語。在媒體上,看到台灣紫斑蝶的報導,明白它們每年3月由高雄茂林飛到雲林,是沿著3號國道北上,但因高速公路上車行過快、車流量高,造成不少傷亡。所幸政府與保育人士已進行深入瞭解,也做了必須的行車限制。紫斑蝶與北美的帝王蝶是少見的遷徙性蝴蝶,前者每年春秋季,南北飛越100多公里;後者每年秋季自美國北部向南飛行2000英哩,到加州、墨西哥或佛羅里達州越冬;它們可都是造物者奇妙的創作,須要我們格外疼惜保護。 好友南洲海瑩夫婦也邀我一起到關渡的自然公園,享受了一下午的生態洗禮,看到好多水鳥、候鳥及其它生物,包括蝴蝶與白鷺,真是舒暢。我為住台北的朋友高興,這個園區保育與教育,做的相當好,值得珍愛與善於利用。藉著大自然,可以重建我們與生物、與創造者間失落的親密關係。

  也感謝周學信老師的安排,使我有機會和師生們討論信仰與參與環境保護的必要關係。從對談裡,我體會到每個人對環境生態的關愛,明白大家對抗暖化的熱忱,也知道人人都在做個人環保。 但是,即便有了覺醒,個人可以活的很green,大環境怎麼辦?

不是種樹的問題

  為了減低CO2排放,社會上「綠」色呼求已然形成一種時尚潮流。許多商家都標榜產品符合環保原則,有機素食也大行其道。能源界則致力於「綠能源」的開發。其他不同的能源思考,如使用生質柴油(bio-diesel)、增產酒精、摻和酒精汽油作混合燃料、研發氫氣燃料及太陽能電池等,也漸為人注意。此外,除汽電混和能源車(hybrid),也有許多迷你小車上市(如:德國製的SMART車),都炙手可熱。 航空公司與旅遊界,也紛紛推出綠色旅遊辦法,消費者除購票外,可依旅程長短購買CO2哩程credits,公司宣稱可用此款去種樹、保護雨林,讓消費者飛的玩的安心。甚至,為了讓你開車開得心安理得,也有公司推銷類似的CO2哩程credits,可以根據你年平均開車哩數花錢消災。連煤氣電力公司,最近也推銷此一好法子,要你樂捐,公司就拿去種樹或發展別的能源。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在時下綠色潮流裡,何去何從,就不得不多考慮。以種樹為例:綠色植物因光合作用,會吸收不少大氣中的CO2,因此,它們在全球氣候調節上扮演極關鍵的角色。以前人只想到砍樹蓋房子,現在面對CO2增多的問題,才想要在不造成太多不方便的狀況下,趕緊多種樹,來幫我們「贖罪」。 但種樹真能搞定暖化問題嗎?事情也許沒那麼簡單,因為樹木在白日會吸收熱能,也會釋放出來,愈多的樹就吸收也釋放愈多的熱,不同的樹又有不同的吸熱與放熱量。樹吸放熱能又與樹種及所在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愈靠近赤道一帶,愈有抗暖化效果。因此,種樹也得看地區、樹種與數目,否則對氣候不一定有正面影響。

  除了吸放熱與種樹地理位置問題外,多種樹的方案,最近又有新挑戰。2006年,一組德國科研人員發現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會釋放頗多的甲烷,而甲烷也是造成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之一。這下子,問題來了,本以為多種樹可以多吸收CO2,現在卻因釋出甲烷,把整盤棋都弄亂了。到底樹木吸收CO2、釋出甲烷、吸放熱能等哪個影響大?這可還沒定論。 另外,使用酒精與汽油摻合的燃料,也不是減碳的特效藥,我們不能忽略製造酒精的環境衝擊。燃燒酒精可比燃燒汽油排放較少CO2,但是製酒原料來自農作物,大量種植及運到發酵精煉廠去製成酒精,成品再輸送到加油站,可能會產製不少CO2,況且為了釀酒,增產原料(如玉米),也影響其他作物生產,可能造成糧荒,到頭來「得不償失」。

不追隨世界潮流

  由前二例看來,要挑選合適的作法,來減低人對環境的衝擊,並非如表面上那樣容易。回台期間,在與師生及一些環保界先鋒的對談中,得到一個共識:要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有個人的內在更新,但這還不夠,更得有群體的改變,必須發揮社區整體力量,改變群體生活模式,才能漸漸樹立簡樸、減碳與減廢的生活,而不是趕時髦,隨興做些生活點綴。 《曠野雜誌》已多次討論過一些社區的生活典範,如:愛密實(Amish)基督徒社區、顫動者(Shakers)社區等,他們因著信仰,不隨著世界潮流而行,因此生活對環境的衝擊也比一般社會小,能為後人立下簡樸的例子。

  今天的教會能不能也樹立新生活典範,教導並鼓勵會眾禁戒「能源與消費胃口」?多讚賞造物之美,多參與環境維護,這樣教會才能成為改造社區的動力。我們何不一起存感恩敬畏之心,來重建綠色地球?◆(作者現在美任環境管理師,相關資料請參閱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Eternal Green/)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