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2期】2008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飄流在失去座標的潮洋中
美國民主黨初選傳達出來的社會與教會動態

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嗎

在綠色潮流中
不會朽壞的冠冕
潮汐
《基督的十架最後七言》
尋訪六十年前(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艾略特(T. S. Eliot)

 

曠野藝文《基督的十架最後七言》─專心創作宗教音樂的杜褒哀(Theodore Dubois, 1837-1924)

 ◆ 陳茂生

「受難樂」的吟唱

  耶穌基督降世為人,為全人類擔當了罪,受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的事蹟,在早期基督徒的聚會中,就常以朗誦的方式在受難週時一再提醒會眾。而7世紀至13世紀之間,以素歌吟唱受難故事,大大地強化了受難週崇拜之莊嚴性。而自12世紀開始,更由不同的獨唱者擔任故事中不同的角色,並以戲劇性的朗誦將受難故事呈現在會眾面前。15世紀之後,複音音樂蓬勃發展而寫出的受難音樂,逐漸廣泛影響歐洲各國作曲家的創作靈感。17世紀的宗教改革,更導致德國作曲家以他們的母語依據翻譯成了德文的聖經故事,寫出了豐碩的「受難樂」。影響世人最深刻的作品,當然非巴赫(1685-1750)的《馬太》及《約翰》受難樂莫屬!它們不但使眾多吟唱或聆聽的基督徒靈程脫胎換骨,更使數不清的非基督徒因聆賞而進入慕道之路,進而歸化於基督名下。

《基督的十架最後七言》

   是記錄耶穌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的重要受難音樂及「受難日」靈修聖品之一。基督徒在今天,得以此種音樂思考紀念基督的受難,並被引領聆聽作者靈修,實應歸功於17世紀初期的德國大作曲家──巴赫的前輩之中最偉大、最具影響力,重要路德宗之教會音樂家舒滋(Heinrich Schutz, 1585-1672)舒滋是第一位從四福音書中,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後所說的「最後七言」整合創作成「神劇」的大師。1645年完成並於受難日演出(卻未曾馬上出版,一直到了1855年才被音樂學者挖掘而出,1873年正式出版並於萊比錫演出),140多年之後(1787年),交響樂之父「海頓爸爸」受託創作出了以《基督十架最後七言》為基調的器樂冥想曲(1795年,海頓將它譜成合唱曲)。1

  在舒滋創作的《十架最後七言》220多年之後,法國的杜褒哀以拉丁文寫出了感人肺腑、劇力萬鈞之作。這部作品不但使杜氏在基督教音樂的歷史中占了一席之地,更成為150多年來全世界各教會最常使用的受難日音樂之一(尤其在北美的加拿大及美國教會,這幾乎是他們的傳統曲目)。

生不逢辰卻留芳萬世

  杜褒哀,法國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期重要的管風琴家、作曲家及音樂教授。1837年出生於法國馬鞍省(Marne)的霍尼城(Rosney)。17歲時考進巴黎音樂學院,跟隨名師及當時的音樂院院長Ambroise Thomas,學到全方位的造就及深厚的理論基礎。1861年,因創作清唱曲Atala而榮獲羅馬大獎(Grand prix de Rome)。2

  1863年從羅馬深造回國,深受羅馬天主教堂音樂之影響,全心投入教會音樂的創作。但是杜氏「生不逢辰」,他的前輩、同僚及後生中巨師雲集,如交響樂大師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管風琴泰斗及聖樂導師法朗克(Cesar Franck, 1822-1890)因歌劇《浮士德》及《莊嚴彌撒》而享盡盛名的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天才鋼琴家、才華橫溢的「法國,巴赫復甦」功臣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