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0期】2009年7-8月

本期目錄:
路險才知馬力,風雨方見真情──台灣八八水災省思
真善美之旅──初訪〈耶穌共融社區〉
讓我們在基督裡合一──耶穌共融社區(The Community of Jesus)簡介

上帝子民的聲音──〈愛俄拿〉(Iona Community)聖歌的精神

讀者回應
台北〈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觀想
艾利斯島上的天空
 

 

主旋律真善美之旅──初訪〈耶穌共融社區〉
(The Community of Jesus)

◆彭海瑩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滿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
—— 雅各書一章17節

如果有什麼地方,堪稱為充滿真善美與信望愛、令人流連忘返的世外桃源,那麼,在波士頓東南方鱈魚岬(Cape Cod)附近歐林斯(Orleans)的〈耶穌共融社區〉(The Community of Jesus),應該是我經驗中的首選。

在短短的五天四夜中,透過大自然的景觀、人與人的互動、建築器物以及敬拜戲劇活動,我們好像看到了人間天堂。

星夜開啟的豐富之旅

這是我畢生所見最美麗的星空。

北斗七星、獅子座、牧夫座...每顆星星明朗清晰地羅列在近得似乎伸手可擷的夜空,閃耀著淡藍到銀白的光芒;如鉤的上弦月反而成了配角,溫柔、婉約地綻放清輝。四周闐無人跡,只有低沈如歌的海浪聲隱隱傳入耳中。我們循聲來到海邊,黑天鵝夜空上鑲嵌如鑽石的星星更加璀燦,彷彿在述說一則又一則的傳奇。

來到〈耶穌共融社區〉的第一晚,我們在飽嘗了南洲友人Andrew和Lillian充滿愛心又色香味俱全的晚餐後,就被此處動人的自然景緻深深吸引了。

兩年前,第一次聽聞有這樣一個如同世外桃源的基督徒社區,我們的心中就滿懷憧憬,希望有朝一日能親身造訪;上網看了相關的介紹和照片,更增添無限嚮往。今年,在波士頓冬末初春的季節裡,這個夢想成為事實,而且真實的經驗美好、豐富地超過預期。

故事的源起

五十年前,兩位美國聖公會平信徒凱依.安德森(Cay Anderson)和茱迪.索倫森(Judy Sorensen)來到鱈魚岬的避暑聖地歐林斯,開始經營一個溫馨、精緻的莊園,讓到此渡假的旅客一方面可就近欣賞海濱一年四季、晨午傍晚各自不同的絕美海景,一方面更可靜下心來,祈禱、默想,親近神、面對自己內在的生命。她們希望信仰不是狹隘而自設門戶的,卻能站在〈使徒信經〉的共同信仰理念上,融合基督宗教的主要派別──基督教、天主教、希臘正教...優美的文化傳統;也盼望透過共同祈禱、共同敬拜、共同服事、共同生活,建立一個在基督裡合一的共融社區。

漸漸地,一群有同樣呼召與理想的基督徒陸續遷入此地,他們有各自的工作(律師、醫師、建築師、藝術家、藍領工人、木匠...),也有個人私有的房舍和產業。為了更親近上主,有些人發願成為單身不婚的神職人員,修士和修女仍然承擔社區中各種不同的工作,但是有更多時間靜思、禱告、修道。除了穿著白色鑲黑邊的修道服,他(她)們平時和社區的成員幾無二致,活潑、幽默、愉快,還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打棒球、編織手工藝品。

不論是修道者或是平信徒,他們深信耶穌是信仰的根基,也是我們所生存地球的創始成終者(The author and perfecter of our earth);他們共同的理想,是在這位慈愛、信實、大有智慧、能力且是一切美感源頭的上主帶領下,過一個像潘霍華(Bonhoeffer)在《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裡描繪的那種弟兄和睦同居的美好生活模式──學習聆聽別人、積極幫助別人、分擔別人的重擔;也期望遵循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的修道傳統──恩慈、謙卑、忠誠,在彼此相愛、接納、饒恕、扶持的真實生活中,活出跟隨基督、被聖靈改變、見證上帝恩典的生命。

他們用各樣充滿創意的方式──管弦樂、舞蹈、戲劇、繪畫、出版...,來讚美創造天地的主,也期望因著每日與主親近、時時瞻仰祂的榮美,而能體驗到耶穌登山變像(transfiguration)、榮上加榮的奇妙經驗(參看馬太福音十七章1~8節)。

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來自台灣的Lillian,在哈佛念書時接觸到這個團體,聖靈呼喚她進一步了解、接觸。取得博士學位後,她與自麻省理工學院念完建築碩士的Andrew結婚,兩人原本打算到新加坡帶職宣教,但〈耶穌共融社區〉的異象深深吸引他們,來到海邊的避靜中心安靜、禱告、尋求多時後,終於決定成為這個社群的成員;其後,Andrew成了傑出的執業建築師,作品曾多次獲獎,而Lillian則擔任社區的重要行政同工。他們的三個孩子陸續在這兒出生,一晃就過了三十餘年。

多年來,社區已發展到擁有三百多位會員、近百個家庭,透過共同的崇拜、家庭間的聯誼和互助、在家教育、各種節慶活動...,建立起一個穩固、彼此相愛的基督徒社群。孩子們有時會到不同的家中短期居住,以體驗不同的家庭風格,並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起成長。當某個家庭需要人手協助──譬如有人生病、修繕房屋、清理環境、有客人來訪時,其他家庭就適時伸手給與協助、共同完成任務。

社區裡有教堂,人們在其中敬拜、祈禱;有葡萄園,釀製聖餐用的葡萄酒;有麵包坊,烘培各式麵包;農場中栽植各種菜蔬,牛舍中養有乳牛;社區的孩子逐漸成長,有的離家到外求學、工作,但假期一定會回到這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大家庭。有的孩子成人後就加入社區的工作團隊,像Andrew和Lillian的長女懷光,七、八歲時就立志將來成為修女,大學時到羅德島學設計,當修女的心志也幾曾動搖,但深夜自處時,卻發現外界的一切不能讓她的心真正滿足、快樂;二十二歲那年,她決定回到社區,發願成為修女;七年來,她在社區的藝術工作坊工作,出了一本以《創世記》為主題的繪本,也是社區樂團的大提琴手;美麗、開朗、笑聲極具感染力的她,和其他社區成員一樣,在這兒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當東方遇到西方

來到Andrew自己設計、監造的家,你可以驚喜地看到東方與西方交會的美感與創意。門口地面青石板上鏤刻的:「福、壽、喜、和平」是這個家庭衷心的祈願。兩幢灰色木造建築以一段有屋頂的開放木格走廊銜接;右邊的主人宅分上下兩層,進口玄關處的拱形屋頂設計,展現出主人高妙的設計理念;抬高的地板、落地的拉門、圓形的花窗,與戶外日式枯山水庭園和水池相映成趣。室內的家具是明式的,牆上有多幅出自名家手筆的國畫、書法──包括于右任親書的文天祥《正氣歌》。

餐廳是最令人流連的空間之一,寬敞、明亮,洗手檯在中央,便於家人一起工作;這些天,每餐前後Lillian率領寄宿的孩子們一起備餐、清理碗盤,把流理檯、桌面擦拭得明亮如新,大夥兒邊聊邊工作,開心地分享一日見聞,屬於家的溫馨自然流淌其中。

Lillian愛花,特別偏好蘭花,門口落地花瓶中、廚房窗口、餐桌上,虎頭蘭、石斛、蝴蝶蘭、水仙...各自展現不同的姿色和馥郁、清雅的芳香。

我們住在大門左邊的客房──〈安寧居〉,二十坪左右的空間依照光線明暗,自然區隔成靠窗的書房和舒適的臥房,臨窗坐讀,仰頭即可見後院綠地盡頭的教堂側影;陽光射入時,讓人心柔念淨,不由得由心底獻上禱告、讚美。寬闊的浴室有體貼的地熱設施,寒冷的冬日裡,在這兒享受按摩浴缸的洗浴,足以除盡全身疲累。

最令人驚喜的是屋頂小閣樓的設計,Andrew拉動一根細繩,屋頂垂下一道折疊木梯,循梯而上,是一個精巧的,有花、有書、有窗、有床,明亮優雅的閣樓。Andrew說他們的小女兒最喜歡登上閣樓,在此,可以編織多少少女的綺思和美夢呵!

和煦如春陽的藝術工作坊

到這裡的第二天早上,我們就開始了尋訪社區的美麗旅程,在懷光帶領下,首先參觀了白色木造三層樓的藝術工作坊。白天,修女們在此從事各種藝術創作,包括人像繪畫──一位修女正在畫《密室》(The Hiding Place)作者彭柯麗(Corrie Ten Boom)的半身像,其他的修女(包括遠從義大利來的)則分別在不同樓層繪製拜占庭式聖像畫以及馬賽克的藝術創作。

工作之暇,修女們會在有著大片明亮玻璃窗、面海的餐廳小聚,喝下午茶、談笑風生;在壁上豐富多采的圖畫烘托下,室內彷彿有春陽普照。

晚上,社區成員有不少會扶老攜幼,來到工作坊作畫,用色彩、圖像表達內心的想法、描繪大自然的美景與對上主的頌讚。那晚,當我們在戶外散步,經過透明的玻璃窗,遠望一群人老老少少,各自在溫暖的燈光下、畫布前專心作畫,那種氛圍真是美好、和諧地令人難忘。

氣象恢宏而蘊意深刻的教堂(The 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

貝殼碎片鋪成的白色蜿蜒道路,由社區靠海不遠的邊界,引伸到社區的地理及信仰中心──由木與石砌成、費時八年才完工的教堂。從社區各個角落都可看見高逾二十公尺的鐘塔,即將於今年九月落成。教堂設計取材自早期基督教傳統,也靈活運用現代建築語言。入口外圍是一個寬廣開闊的天井,四圍共有八根巨大的石柱,柱頂都雕鏤了聖經典故的精緻圖像。整個教堂的設計是從上帝創造天地、救恩歷史的進展串連起來的,銅製大門上是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的浮雕,門上山牆正中透光的花窗,則顯示出上帝創造光、上帝本身就是光。

進入教堂後,處處蘊涵的豐富屬靈意義令人震懾,門口地面生命樹的圖案引到聖水池,由此延伸出一片生命活水泉圖案的馬賽克鋪地;通往聖壇前的走道圖案,依序為聖經中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包括約拿受命向尼尼微城人宣講悔改信息的故事,以及聖靈降下如鴿...等圖像。兩邊高牆上是新約聖經故事的壁畫,你可以看到耶穌呼召門徒、平靜風浪、向眾人傳道等栩栩如生的景象。

聖壇背後的牆面中央,三位一體的上主伸出雙臂向眾人顯示祂的權能、祝福與慈愛,釘痕雙手上的血痕,正是耶穌受死釘十架的記號。聖像下方除了一排透光的窗戶,還有五個圓形精緻的馬賽克圖像,中間是上主的羔羊──耶穌基督,左右的人、獅子、牛和鷹,則分別是四福音書及其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的標誌。聖壇前的講道席地面有流動的水紋,來自天上的信息如同生命活水滋潤人心。

我們在此參加了每日例行的三場早、午、晚崇拜,每次約十五到三十分鐘,內容是以男、女啟應的方式,詠唱拉丁文的詩篇──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旋律清純、肅穆、和諧,美麗如天上的敬拜。

教堂前方左側有一間樸實的禱告室,線條簡潔無比的木椅,厚重石牆上方形而透光的窗戶,讓人很自然地安靜下來,滌淨萬慮,認真地面對上帝,面對自己,聆聽來自天上的聲音。

令人驚艷的避靜中心(Retreat Center)

社區居民常年徜徉在這樣天人合一的美好環境中,的確是在地若天;那麼,一般人有機會來此體驗、學習也分享這一切美善嗎?是的,社區中有兩幢避靜中心,可以進行各類聚會,也安排有獨處的靈修默想課程。

兩幢避靜中心風格迥異,一幢是歐式古典、傳統的室內佈置,面海的大客廳、半圓形精雕細琢的餐廳,古典的吊燈、沙發,精美的茶具、壁畫,還有一座上百年的老鐘,這是當年創辦人在此發展事工的原始建築。白色木造的兩層樓,十來間各有不同設計的房間裡,擺置著精緻的古典歐式桌、椅、沙發、壁畫。椅墊、床罩有刺繡的、鉤花的、碎花布的典雅美麗中讓人有親切、溫馨、賓至如歸的感受。你可以在樓梯轉角看來舒適無比的沙發上小坐,伴隨著桌上鮮花的香氣,展讀一本好書,偶爾抬起頭來,透過形式不同的窗框,凝望窗外朝夕變化萬千的海景。

另一幢避靜小屋簡直令人驚艷到愛不忍釋,十餘個房間的床罩、椅墊、被套...都是拼布(Oulits)藝術品,圖案則包括光的變化、蠟燭的光暈、海浪拍岸、田野起伏、花朵盛放...,一針一線均出自社區成員們的巧手。能夠在這樣的房間住上一夜,默禱、閱讀、寫作、沉思...都是人生極美的享受;在美麗、和諧、安靜中,你的心沉澱下來,澄明、清靜,與造物主緊密相連。

這些房間被設計、佈置時,社區的成員是以怎樣的心思在逐一安排、處理啊?必是以馬利亞親近主的心,喜悅而甘心樂意地從事著馬大手中繁瑣無比的工作吧!

極具創意、深度的出版與戲劇

由於我們本身從事文字出版工作多年,參觀這兒的出版社也是此行重點之一。〈聖靈出版社〉(Paraclete Press)規模不小,工作人員約五十餘人,多年來已出版近百種書籍(包括古典靈修、祈禱、內在生活、查經、聖徒傳記、教育、繪本...等,不論選書、編輯、文 筆、設計均屬上乘),三十多種CD(包括無伴奏合唱、俄羅斯祈禱聖歌、葛利果聖歌、給年輕人的敬拜讚美之歌,以及樂團演奏的進行曲專輯...等)。社區成員組成的合唱團、樂團和劇團,除了灌製CD,行銷全美及歐洲、日、韓...等國,也經常在假期中巡迴各地公演;今夏他們在美東演出多場,以前還曾遠征韓國、俄羅斯;希望將來有機會能邀他們到台灣來。

我們在社區度過今年的受難節,當晚社區的劇團推出了一場〈耶穌受審〉(The Trial of Jesus)的舞台劇,演出地點就在教堂。這齣戲以詩劇的方式進行,演員三十餘人全部身著黑色服裝,面部則飾以古典花紋圖樣。演員分飾耶穌、彼拉多,以及從各個角度敘述耶穌言行的四福音人物。整齣戲以深邃的樂團演奏揭開序幕,演員純粹以語言、聲調及面部表情傳達劇情,中間穿插舞者簡單、俐落的舞蹈,為耶穌受審的過程作了一番深刻而令人深思的詮釋。雖然沒有繁複、多變化的肢體動作,但是燈光、語言的豐富表情,卻使全劇極具震撼力。事後才知這個劇團平時經常演出莎劇,還曾巡迴全美各地,難怪能有如此專業的表現。

深淵正與深淵響應

我們在三月的最後一天來到波士頓,可惜燦爛的陽光只照耀了一天,在社區的第一個清晨,天就陰霾欲雨,其後還曾經大雨傾盆。北國的春天來得較遲,除了少許剛冒出土的番紅花(Crocus sativus)、薄雪草(Edelweiss),大地復甦、百花盛放、池畔鴛尾吐艷的情境,我們只能在介紹Andrew建築設計作品的雜誌插圖中看到。

然而冬末春初略帶蕭瑟的社區景觀,卻在清冷中格外透出一份簡樸、寧謐、單純之美。雨中經過一片蘆葦田時,也使我聯想到《永恆之戀》(The Sacred Romance)作者,描述他首次感受到心底深處那份神祕而難言的浪漫情懷時,觸目所見蒼茫而悠遠的田野景觀。

這種奇特的感觸與內心的悸動,也在另一個傍晚時分,我們信步前往歐林斯海邊,見到美麗如夢幻般的黃昏景象時隱然浮現,那是心靈深處與造物主相遇,深淵正與深淵響應,牽動整個靈魂所產生難以言喻的喜悅與神聖的召喚。

在心底吟唱的歌

由波士頓回到西雅圖再飛返台灣的過程中,那在教堂中吟唱,清越敬虔、單純優美如天籟的葛利果聖歌樂聲,時時在我內心迴盪;共融社區的種種人、事、物,到如今仍常在夢裡、在繁忙的工作中、在禱告時掠過腦際。我開始能體會懷光當年的經歷,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她回去,回到那個充滿了愛與美的故鄉。

對我而言,〈耶穌共融社區〉是天上更美家鄉的雛型,她也在呼喚我,即或今生不易再度前去造訪,有一天,我要在天上看到她更榮美、潔淨無瑕的完整真貌!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