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0期】2009年7-8月

本期目錄:
路險才知馬力,風雨方見真情──台灣八八水災省思
真善美之旅──初訪〈耶穌共融社區〉
讓我們在基督裡合一──耶穌共融社區(The Community of Jesus)簡介

上帝子民的聲音──〈愛俄拿〉(Iona Community)聖歌的精神

讀者回應
台北〈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觀想
艾利斯島上的天空
 

 

主旋律我們在基督裡合一──〈耶穌共融社區〉
(The Community of Jesus)簡介

◆The Community of Jesus 翻譯◆本刊編輯室

共融社區的呼召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使徒行傳四章32節

基督徒一起生活在共融社區中,這是初代教會就有的想法。在使徒行傳中就描述了早期耶路撒冷基督徒凡物共享的生活。隨著代代相傳,這樣的意象成為啟發許多修道院式社區的模式,這些修道院式社區皆以神的愛、基督復活的生命及聖靈的能力為基礎,並以一起追求共融合一為目標。

在第六世紀,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制定了一套規則,具體陳述西方修道傳統的精華,為共融社區生活的屬靈智慧定下標準;直到今天,成千上萬委身於修道運動的基督徒,不論神職人員或平信徒,均以這標準作為生命的基本指南。它在慈善、謙卑、忠誠的屬靈原則上,建立了一種扎根於福音的生活方式。聖本篤稱他的修道院為「服事主的學校。」他的規則為基督門徒的樣式定出一個輪廓,這輪廓源於耶穌事工的核心──跟隨基督、被聖靈的工作所轉化以及見證上帝對世人恩慈的的呼召。

遵循這傳統,每個世代已各自展現出他們的「共同生活」,在這樣的社群生活中,人們連結在一起,活出他們互相扶持的門徒職分。在麻州(Massachusetts)俯瞰岩石港(Rock Harbor)的一小塊土地上,這種信念以現代而普世的共融社區形式出現,一群人在聖本篤修道傳統中一起生活與祈禱。

祈禱的呼召

敬拜就是將我們的生命全然奉獻給上主,以回應天父的恩典並感謝耶穌基督救贖我們。

從耶穌共融社區創立伊始,敬拜神一直是共融社區生活的中心。多年來,敬拜已發展為一種日常生活,其中包含儀式與祈禱。祈禱則有如規律且不間斷的心跳般地,表達並維持著這個共融社區的團體生活與成員的個人生活。

服事神(The Divine Office 或 Liturgy of the Hours)是這裡日常最頻繁使用的禱告形式,透過這形式,共融社區的成員持續地向神獻上讚美,也為世人的需要獻上代求。共融社區的成員會在特定的時段──早晨、中午、傍晚及夜晚──聚集一起,以早期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方式,吟唱詩篇、讚美詩、聖詠來敬拜。這種拉丁文與英文並用的敬拜與禱告的模式,保存並培育出根植於神聖的根源,並且經過精心轉化,以適應現代修道生活的傳統。

主的聖餐是共融社區主要的敬拜行動。透過每日的頌揚,基督特別與我們同在,不管是在宣告神話語時,在領聖餐的奧秘中,或是在奉祂名聚集的合一中,都是如此。在神職人員的帶領下,聖餐的禮拜儀式包含基督宗教主要教派共有的形式與祈禱,無論是早期基督教的資源或是現代的表達方式皆兼容並蓄。

除公禱外,私禱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共融社區的成員都會個別操練默想式讀經(lectio divina,仔細用禱告的心情誦讀聖經及屬靈的著作)、代禱、查經、個別靈修以及個人的避靜等。

合一的呼召

耶穌共融社區走在基督教傳統的中庸之道,從眾多而多樣的背景中,擷取精華並實現合一,以超越歷史上導致教會與教派分裂的歧異。

耶穌為祂的跟隨者禱告,盼望「他們都合而為一」(約翰福音十七章21節)。耶穌共融社區的禱告與工作,矢志於透過團契與和好,充分展現基督身體的合一。這和好始於彼此的關係──為罪悔改並彼此相愛──同時也見證於共同的敬拜。

共融社區中的三百三十多位居民,來自許多不同的行業及教會背景,包括長老會、聖公會、公理會、浸信會、信義會、循理會、羅馬天主教會及五旬節等教派。目前受任聖職的神職人員則來自五個不同的宗派,為了更充分實現教會合一,我們致力瞭解並欣賞他人的信仰,首先尋找及舉行彼此共有的儀式,然後才描述彼此之間的差異。隨著這種多樣性帶來的挑戰,我們發現差異中的豐富與力度。

共同生活的呼召

雖然共融社區內的生活模式取決於各成員的需求與義務,特別是取決於成員的職分,但每個成員均彼此扶持照顧。

每一代產生它對「共同生活」特有的嶄新表達。

任何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分享,必定植基於耶穌給我們的這條新命令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翰福音十五章12節)。在這樣的同伴關係中,彼此的接納與饒恕必定超越爭議,對真理與誠實的追求旨在建立信心,此外對所有的鄰舍,不管是友人或陌生人,都以慷慨殷勤的精神款待。這種優質的愛,包含一切的實際應用,就是基督徒修道生活的目標。

耶穌共融社區的開始,可溯源到1958年兩位女性聖公會平信徒凱.安德森(Cay Andersen) 與茱迪.索倫森(Judy Sorensen)的邂逅。她們逐步發展出教導與祈禱的事工,與當時靈恩的復興相合,進而吸引一小群遷居到鱈岬灣(Cape Cod Bay)岸邊的人的注意與支持。為了顯明他們的決心 ,他們立下共同生活、互相服事與彼此坦誠的約定。受到在共同生活中禱告與工作的使命感驅使,很快有幾個家庭跟隨。到了1970年,耶穌共融社區正式成立。逾三十年來,耶穌共融社區基於聖本篤精神立下「生活準則」(Rule of Life),以發展出其自身的生活模式。

今日,認信的共融社區成員、孩童及青年,居住在圍繞教堂與避靜中心的私有住宅。獨身的修士與修女則分別住在男修道院與女修道院。

共融社區的每一住戶由不止一個家庭組成,通常有兩三代同堂,共同分擔著日常家務。每一住戶的家庭及個人在財務上都要為自己負責,然而同時也要承諾作神恩賜的好管家,照應彼此的需要。似乎擁有,又好像無有,把所擁有的一切用於共同的美好。這種整合為每個住戶提供延伸家庭的感受,也提供無數個「互相分擔」的實際機會,朝跟隨基督(加拉太書六章2節)的目標邁進。

每個共融社區成員的職業各有不同,包含小企業業主、醫護人員、教師、作家、音樂家、電氣技師、木匠、水電工、建築師、律師以及藝術家。修士與修女們在共融社區內的辦公處所從事他們的工作,也在音樂與藝術推廣課程中學習與教導。他們也承擔教堂與避靜中心的基本維護工作。

「生活準則」(Rule of Life)是耶穌共融社區的治理原則,遵循聖本篤精神,把共融社區的職權交給推選出來的執事會,這職權受到議會( Council)與受任聖職人員的支持。執事會與董事會 (Board of Directors)共同督導共融社區的屬靈與行政事務。

服事的呼召

我們的事工與外展,源自我們的共同生活。目的是要活出神的愛,同時透過我們整全的生命,與人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

耶穌呼召眾男女來跟隨祂,同時也差派他們為祂作見證,透過話語與行為宣告神恩典的好消息。耶穌共融社區服事的核心,就是共同生活的見證,以及透過聖餐與藝術所表達的敬拜。耶穌共融社區與其數個藝術團體主辦的各種退修會、特會、節慶與工作坊,提供來賓培靈與受教的機會。聖靈出版社(Paraclete Press)負責印刷及出版書籍、靈修作品、影片及聖樂。由各個表演藝術團體組成的協會,交由藝術榮光基金會(Gloriae Dei Foundation)管理,該基金會的名稱反映它獨特的宗旨: 共融社區內一切藝術活動與工作,皆有聖本篤在其「生活準則」中引述的聖經命令:「叫神在凡事上??得榮耀」(彼得前書四章11節)。透過這些與其他方式,耶穌共融社區致力服事教會與世人更廣大的需要。

變像禮拜堂

變像禮拜堂(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在公元2000年6月17日獻堂,這建築聳立在社區屬靈與地理位置的中心。規畫初期,眾人議定這教堂的建築風格與藝術,必需與共融社區生活準則的價值觀一致,並反映共融社區所經歷的上帝恩典。採用的設計把初代巴西利卡會堂形式(basilican form)的建築語言,轉化成現代用途,目的在表達共融社區的修道使命、敬拜的生活以及普世的異象。它的建築風格在教會分裂之前就已存在,取材自第四世紀的建築傳統,基督教、天主教與東正教都共享這個傳統。這教堂的名稱也反映福音書基要的盼望信息,亦即在基督裡透過聖靈的能力,我們的生命可以被改變,而我們的共融生活也可以成為上帝愛的器皿,帶來醫治的果效。 ◆

(請參看www.communityofjesus.org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