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3期】2008年5-6月出刊

本期目錄:
企業.社會.責任
真誠、睿智、良知、黨性
從林昭到胡佳─關心中國人權

步向簡樸之路

從歷史源流看「聖召」
納尼亞國度探祕
"Kwanzaa",黑色的尊嚴
選擇讓婚姻成為祝福
捲起袖子走下去
停泊

 

曠野藝文“Kwanzaa”,黑色的尊嚴

 陳茂生

  2007年12月11日,美國著名的黑人鋼琴家、合唱指揮家以及作曲家Glenn Edward Burleigh突然去世的消息,震驚全美國音樂界及教會界。正當Burleigh在事業上的顛峰以及音樂影響力逐漸深入美國各階層時(特別是提升了非裔美人的社會影響力),上帝竟將他召回天家。他的同工慟心哀哭,他一手創辦的「Burleigh音樂工作坊及宣教公司」(Glenn Burleigh Music Workshop and Ministry Inc.)頓時停擺,親朋好友實在無法接受這事實!但是Burleigh的精神及音樂卻因此更受矚目,音樂遺作被演出之頻率急速上升,其中,影響最深遠、演出頻率最高、演出單位最多元的應推他的偉大作品“The Nguzo Saba”組曲。1

牧師家族出身的「黑珍珠」

  Glenn Edward Burleigh於1949年6月5日誕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古茲林市(Guthrine,Oklahoma)的牧師家庭,祖父及許多伯父、叔父也都是浸信會牧師。在美國浸信會的環境中成長,小Burleigh五歲學鋼琴,展現音樂才華,十一歲就被父親主持的教會正式任命為主日學的鋼琴師以及兒童詩班指揮。小小年紀就開始了「尋根」的朝聖旅程,被長者暱稱「黑珍珠」。從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音樂系畢業後,以鋼琴演奏家的姿態闖進了美國競爭激烈的演奏界,足跡遍及全美國。他那「尋根」的心靈,引導他執著於研究探索非洲祖先的音樂精髓,終於使他成為全美「福音詩歌及黑人靈歌」最受歡迎的作曲家及編曲家之一。他的“Order My Steps”是1994年「德州福音音樂大獎」的「年度詩歌」,更是1995年「飛鴿」排行榜中榮登94週的名作。由於他深厚的古典音樂演奏及作曲的背景,加上音樂的歐洲風格,使他被尊稱為「古典──福音」樂派的「連線人」,因而常被著名大專院校的音樂院邀約演出、演講,甚至聘為駐院作曲家、藝術家。除了忠心於教會音樂服事(曾任音樂牧師),他更於1993年創辦「Burleigh音樂工作坊及宣教公司」,為教會、中學及大學提供音樂創作、唱片以及「服務到家」的音樂營。他的成功祕訣是“Every good and every perfect gift is from God”,充分呈現了他深沉的基督教信仰。

  2007年,Burleigh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留下太多未完成的事工。全美音樂界震驚於他的英年早逝,但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的同工雖一時無法接受他去世的事實,卻馬上勇敢地效法他愛主愛人的心志,繼續他未竟的音樂宣教事工。2

“Kwanzaa”的創始

  “Kwanzaa”取自東非Swahili(中文音譯為斯瓦希利)族語“matunda ya kwanza”(直譯為「初熟的果子」),原是當地慶祝豐收時使用的詞句。1954年,美國黑人開始爭取民權的運動,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1928-1968,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登高一呼,黑人民權運動之熱火燃遍全美。1960年代,「非裔美人」(African American)取代了「黑人」,而「黑色的尊嚴」從此奠定。美國黑人的尋根運動從此方興未艾。金恩博士不但喚醒了黑人要獨立自主,要活得尊嚴十足,使大家在「忘卻過去的悲情卻不能忘本」的原則下,匯集而成一股偉大的「黑色」力量,使得美國政府及人民開始以“African American”尊稱他們為「黑人」同胞;由於大部分的「非裔美人」經過尋根考證之後,多屬Swahili族人,因此Swahili就成為「泛非洲」的當然語彙。金恩博士在1968年被刺身亡,但他的精神永存,號召力更是驚人。他的影響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在文化、藝術及音樂界更是人才輩出。其中最值得注目及稱道的是黑人藝術家Maulana Karenga博士以及音樂家、作曲家及鋼琴演奏家Glenn Edward Burleigh。無巧不成書,這兩位重要的人物都是浸信會牧師家庭出身!

  Karenga博士,1941年7月14日出生於美國馬利蘭州的帕森斯堡(Parsonsburg),是牧師家庭14個小孩中的老么,從小聰明而頑皮,大學畢業後以黑人藝術家的身分起家,以“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rom the people”為藝術創作原則,釋出「功能性、群體性及社會性」的信息。他甚至呼籲黑人應有一種“The true path of Blackness”而創造出他的七項原則,即“Think black, talk black, act black, create black, buy black, vote black, live black”,此後因尋根而將此精神與Swahili的“Kwanza”精神結合創辦了美國式的“Kwanzaa Festival”3。1966年Kaernga博士創辦此節慶的初衷,乃是希望「非裔美人」找尋傳統的非洲家庭價值、社會責任、經濟及自我提升。

  “Kwanzaa Festival”既非政治性也非宗教性,雖然因為訂在12月26日至1月1日而常被人混淆為「黑色聖誕」,但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非裔美人」以此慶典重新肯定自己祖先的文化背景,並期望族人能跳脫出美國式慶祝聖誕節的過分物質化的現象。

  “Kwanzaa Festival”的影響深且遠,慶祝它的人已不只是「黑人」。美國郵政總局於1997年出版了第一批“Kwanzaa”郵票(10月22日),更於2004年委託「非裔美人」藝術家設計出一件以7位穿著不同顏色長袍的黑人來代表“Kwanzaa”的七大原則,布希總統更於2004年12月26日首度發表了“Kwanzaa Message”,呼籲全美尊重並慶祝此節日。迄今,慶祝此節慶的人數已將近三千萬人,甚至傳到了凡有非洲移民國家的世界各個角落。

  有意思的是,Karenga博士創辦此節慶的初衷及用心並不那麼單純,他因創辦此節慶,收了不少「信徒」或「學徒」,常在自己家中向「信徒」或「學徒」以極端的方式灌輸自己的「哲學」,1970年更因以逼迫及刑求的方式要兩位女信徒認同他的作法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5年,痛定思痛,研讀入獄前老母贈送他的聖經,重新思考“Kwanzaa Festival”的意義,確信要黑人同胞「出頭天」,只能推廣「黑人提升」運動,才有可能實現。他以認同祖先而改名為Maulana Karenga,“Maulana”的Swahili意思為“Master Teacher”(師父)。1975年以品行優良提前獲釋,從此投入學術界,1979年被加州州立大學(位於Long Beach)禮聘為“Black Studies”系的系主任及教授,從此不遺餘力地喚醒「非裔美人」在社會、國家中的價值,不斷提升「黑色」尊嚴。

“Nguzo Saba”組曲

  1993年,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Parkside城的威斯康辛大學於該校區25週年慶時,特別委託Glenn Burleigh創作一首供該校合唱系學生演唱的歌曲。“Nguzo Saba”組曲就此誕生!
Burleigh以Karenga博士創辦“Kwanzaa”節慶的精神,也就是“Nguzo Saba”(人生七大指導原則)的精神深入探討,不但緊緊掌握“Kwanzaa”精神,並且把每個原則與「非裔美人」在今日現實社會的生活、聖經經文的詮釋以及Burleigh個人的基督教信仰,以音樂搭成了有力的橋樑。組曲以“Kwanzaa”7日慶典的七大原則寫成。4

1. Umoja(發音為oo-mo-jah)

“Umoja”就是「合一」。強調家庭及社區的合一性,反映了非洲諺語「我就是我們」,或「有我們才有我」。音樂以非常安靜的禱告樂思開始,男女聲以下降4度音以及平行的和聲相互模仿,似乎在追尋「合一性」。在一段素歌似的樂段後,音樂的力度增強,速度加快,並創造出某種節奏性的對位。最後達到整體的「合一性」之後,音樂再回到原先的寧靜,似乎是一種禱告獲得回應的滿足。

2. Kujichagulia(koo-gee-cha-goo-Lee-yah)

“Kujichagulia”就是「自決」。Burleigh以強有力的音樂表現了「要確知共同利益或興趣,才能為了家庭及社會的最終益處作出『自決』」。音樂有時以近乎軍隊操練的進行曲為之。頑固的低音為基礎,人聲層層相疊── 一再出現非洲「複節奏」的精采效果。

3. Ujima(oo-gee-mah)

“Ujima”就是「群體工作及責任」。音樂以小調譜出了「哀傷動人」的樂思,似乎告訴人們「太陽將要下山了,我們應合作完成一天的工作」的深意,也就是同心建設及維護我們的社會,使弟兄姊妹的難處成為自己的問題,而能齊心解決它!提醒有色人種,對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責任及義務,以及在社會及世界的角色及任務。

4. Ujamaa(oo-jah-mah)

“Ujamaa”就是「互助經濟」。強調群體經濟力量並鼓舞人們,經由相互的支持去達成共通的需要。Burleigh以「勞動歌」及「爵士樂」融合,使「勞動」不再是辛苦的事,而是一種喜樂慶賀的理由。

5. Nia(nee-yah)

“Nia”即「目標」,筆者特別多著墨於此段音樂。因為Burleigh自己表示,這是一段最富「內省信息」的詩詞,他應以更特殊的音樂方式及內聚力,鼓勵人們深入省察自己,並確立某種「個人」的目標,以利於人群,益於社會。全段詩詞是以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39節(參路加福音十章27節及約翰福音三章34~38節)以及約翰一書四章7~21節,將耶穌要門徒「愛人如己」的命令,融合申命記中最有力的愛上帝的命令:「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命記六章4~5節)為樂思的中心。

音樂的基本動機是以低音部的頑固音群表現出穩固的「人生目標」,而爵士樂風的節奏及旋律配合了福音詩歌的風格,以齊唱的方式發問,而以豐富的和聲回答。合唱團以齊唱唱出問話,在“Why was I born?”及“Was I born to feed hungry children?”兩句話上沉思默想。然後,先以強有力的齊唱回應“I was born to”,隨即以豐富的和聲及有力的節奏唱出“Love the Lord with all my heart,??”為有力的答案。因為「如果我愛上帝,我就能愛人類」,而「我若能愛人類,我就是愛上帝」。這就是我的目標(Nia)。音樂以豐富的和聲、明亮的節奏及逐漸增強的力度,帶出了「能愛人,就是愛上帝」的高潮。而連續三次的“Nia”以逐漸減弱的方式唱出,帶人進入更深一層的沉思默想。

6. Kuumba(koo-Oom-bah)

“Kuumba”就是「創造性」。經由我們創造的精力及能力,建造並維持一個堅強而活力十足的社會。Burleigh在此樂段用穩固有力的音樂釋放出“Kuumba”的真義。它是以懇求至高創造主“Elohim”為開始,隨後以大家熟悉的“Kumba yah”曲調,俏皮地與“Kuumba”玩了一手「文字遊戲」,然後把音樂聚焦於「創造性」的重要。因為它可提升人類的心靈境界,並且促進社會進步,使世界成為更美好的地方。

7. Imani(ee-,Mah-nee)

這是最後的準則“Imani”,也就是「信心」。經由自我認知的價值,以及自己能在公義的掙扎中成功得勝的信心,看重、尊敬我們優良的傳統。從自己最大的能耐中吸取力量,幫助自己為了人類更高水平的生活(心靈及物質)而努力。

Burleigh以短暫有力的音樂詮釋了“Imani”的重要性後,隨即將組曲中前6段的每段主題樂思綜合而成精采無比的結論段。◆

附註
1.“The Nguzo Saba”組曲,取自Swahili語,Nguzo發音為“ne-gu-zo”,是「人生指標」或原則。Saba發音為Sah-ba,是「七」。整體應可譯為「人生七大原則」組曲。
2. 參考www.gemusik.com,或電話聯絡(405)232-7477,地址:Glenn Burleigh Music Workshop and Ministry Inc. P.O. Box 16091 Oklahoma City, OK 73113, U.S.A.
3.Karenga博士,將“Kwanza”的字尾加了一個字母“a”,而成為美國式的“Kwanzaa”節慶。慶祝日期為12月26日至隔年的1月1日,共為7天。以7支蠟燭的燭臺代表了黑色的力量,置於燭臺的正中央。左邊為2、4、6天,以紅色代表熱情的火焰;而第3、5、7天則以綠色代表了生命的成長及延續。
4. 七日慶典,每日有一個Swahili的字,每個字都有特殊的意義,筆者將它的發音註出,並以大寫的字母標出每個字的重音。
5. 此樂曲的首演為1994年12月11日,由Burleigh親自擔綱鋼琴演奏部分。巧合的是2007年Burleigh去世時竟是12月11日。樂譜及CD皆可參考附註2。

(作者為前台神教會音樂系教授暨主任。現旅居美國Louisville, KY.擔任美國中華教會崇拜暨音樂學院教授,路城華人聖樂團創辦人暨指揮)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